君不见高山大渊置姓氏,古人好名乃如是。又不见载笔纪传成史书,恐名不彰以没世。
自晋唐宋递元明,或著诗篇或琐志。古人结习不可除,今者后人宁有异。
余亦吟诗千馀篇,共成五万二千字。吾闻太上立德次立功,垂之空言嗟罔济。
况乃风云月露词,虽工仅号雕虫技。抑闻诗以道性情,或云古者诗言志。
葩经三百十一篇,大抵发愤所为制。最是劳人思妇辞,等闲谣谚偏姿致。
当时出语岂求工,天籁之鸣不可企。后世纷纷无病呻,乃尚浮文争绮丽。
章求典赡句求丰,往往夸多翻害义。溯从十六窃为诗,其时正课攻时艺。
蝇头小字累成编,不令人见藏经笥。及今白发已盈头,犹自耽吟如往岁。
暑日寒宵自较雠,缥缃似较牛腰细。灾梨祸枣愧无资,用托中书为编次。
虽无功绩似前人,聊纪生平所遭际。自少及壮至于今,纪月编年如掌记。
其间三十有六季,纷纷人事填胸臆。曾上金台登岱宗,车烦马殆燕齐地。
南下黄河渡大江,震泽扁舟臻海澨。思亲怀友托讴吟,吊古凭今动幽思。
春花秋月寄闲情,对酒当歌吐奇气。割裂篇章耻饾饤,堆积群书陋獭祭。
固无奇语泣鬼神,亦时机轴生新意。半生心力在于斯,不忍鸿毛等轻弃。
忆从归我旧蓬门,不获名流相砥砺。造化弄人多坎坷,幸未执鞭隳此事。
晚年鸣铎注一官,居然不食如匏系。散衙退息有馀闲,每每推敲再三四。
于今会萃辑成书,裁锦装函自珍秘。吁嗟乎少时妄念颇亦奢,而今不复思功利。
只此区区数卷诗,用以遗留于后嗣。其幸或为世所传,其幸后昆能缵继。
不幸或生愚子孙,覆酱糊墙任委置。即今散失或不收,转愁后辈生訾议。
吁嗟乎悲从中来写我心,叙作长篇聊自识。剪烛高歌歌即书,琢句雕章非所计。
纂辑诗钞自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纂辑诗钞自识》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升庵集》中。杨慎(1489年-1559年),字升之,号逸史氏、博南山人等,四川新都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与李梦阳、徐祯卿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文风以雄奇豪放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杨慎首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了一个概述,他提到自己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都是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然而,由于时间久远,许多作品已经散佚,因此他选择将其中的一部分诗歌进行编纂,形成了这本《纂辑诗钞》。
在《纂辑诗钞自识》中,杨慎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在编选《纂辑诗钞》过程中的思考和做法。他强调了自己在选择诗歌时的准则,即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内涵,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押韵和对仗。他还提到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比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等。
《纂辑诗钞自识》还展示了杨慎对于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通过有限的文字来传达无限的思想和感情。他还强调了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诗歌是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
《纂辑诗钞自识》是一篇关于杨慎诗歌创作的散文,它不仅展现了杨慎对于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也为后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