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后登乌石山

插云高阁控神州,午后来登最上头。
斜日西沉鸦背紫,大江东去海门秋。
如山有约花应笑,与佛无缘客不留。
多谢僧雏供茗惯,为淹题句镇江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闱后登乌石山》是清代诗人谢锡朋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
  • 基本资料:谢锡朋,清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
  1. 诗句原文
  • 原文节选:《秋闱后登乌石山·其二》插云高阁控神州,午后来登最上头。斜日西沉鸦背紫,大江东去海门秋。
  • 注释:“秋闱”即秋季科举考试,“乌石山”为一地名。
  • 译文:高耸入云的阁楼控制着神州大地,午后时分登上最高峰。夕阳西下,乌鸦背上泛着紫色的光芒,大江东流,海门呈现出秋天的美景。
  1. 诗词赏析
  • 意境描绘: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秋天的壮丽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诗人的情感。
  • 情感表达:诗中的“插云高阁控神州”,不仅描述了乌石山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诗人高远的志向和对国家的忠诚。而“午后来登最上头”,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秋闱后登乌石山》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科举的执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文学价值: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作,《秋闱后登乌石山》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教育启示: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秋闱后登乌石山》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代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能,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