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宣化李烈女

宣城有女堪励俗,生长闺中严自束。针线惟勤继晷灯,陌阡不涉寻春足。
守贞待字怜里争,交口相称遍亲属。前村鼓乐庆秋登,父母偕行俾处独。
习惯徒知往赛神,疏防倏已来戎伏。空庭长日阒无人,啖者视为几上肉。
乘卢淩弱横相干,兽心乃在常佣仆。仓猝奚奔号莫应,此身可死不可辱。
恨漫碧落气烛虹,爪裂奸容奸手毒。石点纷纷星雨飞,血洒桃花躯洁玉。
身躯玉洁志冰清,二九春光逝水轻,纲常巾帼千秋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宣化李烈女》是清代诗人缪烜的一首古诗。该诗通过描绘宣城李烈女的生活和行为,展现了她的贞烈形象和高尚品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时期,诗人缪烜在目睹了一起惨烈的家族悲剧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悼念李烈女的诗作。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李烈女贞烈行为的赞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贞节的重视。
  2. 主要内容:缪烜在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宣城李烈女的成长环境与性格特点。她在家中严格自律,勤奋于家务,不涉足春游等闲适之娱,而是坚守着贞洁。诗中的“守贞待字怜里争”一句,展现了她在乡邻间受到的尊重和敬仰,而“交口相称遍亲属”则表明她的声誉已经传开。此外,“前村鼓乐庆秋登,父母偕行俾处独”描绘了她与父母的分别情景,以及“习惯徒知往赛神,疏防倏已来戎伏”反映了她对时局变迁的无知和无力感。最后,“空庭长日阒无人,啖者视为几上肉”则揭示了在她牺牲后,人们只是将她视为食物,这进一步凸显了她的悲剧色彩和崇高精神。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比和衬托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贞烈女性的鲜活形象。诗中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刻画都十分到位,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李烈女内心的坚韧和无奈。同时,缪烜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成语,如“圣主有美化,丁宁戒守臣”,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文学的审美价值。

《挽宣化李烈女》不仅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更是一首反映社会风貌和人性光辉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贞烈品质的赞扬,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值得后世读者不断品读与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