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丹阳道中

岭上浮云湿,春寒昨夜知。
水喧争涧急,钟远度村迟。
短犊归前浦,栖霞绕暮枝。
重来经此地,定是杂花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丹阳道中》是清代词人陈维崧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行经丹阳道中的自然风光和旅途感受。下面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基本信息:词作的创作年代为清朝,具体作者为陈维崧。这是一首描写旅途见闻与情感体验的词,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生动描述,也在于通过旅途中的观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2. 创作背景:词作的创作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推断。陈维崧生活在清初,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文人辈出的时代,许多文人通过诗词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理解。因此,陈维崧可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选择了这样一首词来进行创作,以抒发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3. 艺术特色:该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行丹阳道中》在语言上追求清新自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西风落日”“竹岗松阪”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使得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4. 情感表达:陈维崧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旅行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在旅途中,他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感受到了生命的流转和时间的流逝。这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使他更加珍视眼前的一切,同时也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期待。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正是这首词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所在。

《行丹阳道中》作为清代的一首词,不仅是陈维崧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也是清代词坛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在艺术表现、情感表达和历史价值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值得深入研究和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