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舟行白塔河

扁舟摇落日,极浦生明霞。
垂杨阴杳霭,柔橹声咿哑。
迢迢见归犊,隐隐闻啼鸦。
浣女缘曲岸,钓叟当圆沙。
溪风拂絺绤,汀月横窗纱。
吾羡张志和,泛宅为生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薄暮舟行白塔河》是清代诗人罗志让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夕阳下扁舟行驶在白塔河边的景象。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情世态的反映,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江南水乡图景。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罗志让,字叔子,号石庵,清朝乾隆年间人,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
  2. 诗句原文:《薄暮舟行白塔河·扁舟摇落日》中的诗句“极浦生明霞”,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西沉时,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形成一片灿烂的霞光。
  3. 意境描绘:通过“垂杨阴杳霭”,“柔橹声咿哑”等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悠扬、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的水乡之中,感受着岁月静好的生活。
  4. 人物描写:诗中提到“迢迢见归犊,隐隐闻啼鸦”,生动刻画了乡村傍晚时分的生活场景,归家的牛群和远处的鸡鸣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5. 社会背景:据记载,明宣德六年(1431)八月至次年(1432)四月,陈瑄发扬州、淮安军夫,由白塔河向南开凿运河。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水利工程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展示了清代诗人罗志让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学习,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7. 历史意义:清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地方都面临着水利问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白塔河治理工程的描述,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对国家安定繁荣的祝愿。
  8. 艺术手法:罗志让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使得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同时,他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以景抒情的创作手法在当时颇为独特。
  9. 读者反响:历史上,这首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被后人传颂,也在各种文学活动中被多次引用和研究,体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0. 现代意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传统技艺逐渐消失,但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现代人要珍惜传统文化、保护环境、关注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薄暮舟行白塔河》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和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