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无亲养总寻常,独以官贫去住忘。
至乐蔼然依骨肉,求工无益悔词章。
出山最苦难低首,游世何容太热肠。
旧日酒徒犹未散,拗花同醉绿阴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已无亲养总寻常,独以官贫去住忘。
至乐蔼然依骨肉,求工无益悔词章。
出山最苦难低首,游世何容太热肠。
旧日酒徒犹未散,拗花同醉绿阴堂。
《至乐》是《庄子·外篇》中的一部分,由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所著。该篇文章详细探讨了关于人生最大快乐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这种极致的快乐。
庄子在《至乐》中提出了“至乐无乐”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大乐是不通过任何形式和手段来实现的。这种观念与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富贵、长寿等世俗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应该被外在的物质条件所左右,而是应该源自内心的宁静和对大道的领悟。
《至乐》中的“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庄子对于快乐的独特理解。庄子在面对死亡时,选择以最自然的方式去接受它,而非通过过度的仪式或装饰来掩盖内心的恐惧或不安。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精神,也揭示了真正快乐的真谛。
《至乐》不仅是一篇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生死和宇宙奥秘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激励着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