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缆船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
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儿缆船》是谭嗣同创作的一首诗。谭嗣同,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人物,其诗作《儿缆船》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其对于生命、勇气与牺牲的崇高赞美。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诗歌创作背景:《儿缆船》的创作背景是清代文学家谭嗣同在泛舟衡阳时遇到狂风,船上一位十岁的纤夫为了保护其他旅客免于溺水而奋不顾身,即使自己被绳索勒伤,甚至两掌骨露出仍不放弃拉船的故事。这个动人的场景让诗人深受感动,进而写下了《儿缆船》这首诗。
  2. 主题思想:《儿缆船》的主题是对劳动人民的歌颂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诗中描述了纤夫为保护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展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是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的赞美。
  3. 艺术成就:《儿缆船》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生动细腻的描写和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上。通过对纤夫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的形象刻画,诗人成功地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非凡品质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纤夫的伟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
  4. 文化价值:《儿缆船》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反映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美学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通过对《儿缆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5. 社会影响:《儿缆船》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不仅让人们更加尊重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也启发了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它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儿缆船》作为谭嗣同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艺术造诣,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传递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代诗歌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