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花坞纪游同蔼卿赋

深山一夜惊黄叶,萧萧满林风扫。瘦柳敧霜,低芦冱水,凉得吟蝉都少。清溪半绕。已溪上炊烟,一丝青袅。知近禅扉,残钟隐隐出林杪。
何时买山事了。赁舂终下计,何似耕钓。但近村边,能通船处,细选三间屋料。休嫌地小。任种菜栽梅,春秋都好。不见西风,晚鸦栖树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城路·花坞纪游同蔼卿赋》是一首充满诗意的古诗,由清朝诗人关锳所作。此诗不仅描绘了深山之中的景象,更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热爱。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深山一夜惊黄叶,萧萧满林风扫。
    瘦柳敧霜,低芦冱水,凉得吟蝉都少。
    清溪半绕。已溪上炊烟,一丝青袅。
    知近禅扉,残钟隐隐出林杪。

  2. 诗歌赏析

  • 深山之夜:诗中的“深山一夜惊黄叶”描写了山林在夜晚的宁静中被突然的秋色唤醒,黄叶随风飘落,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画面。
  • 自然景观:通过“瘦柳敧霜,低芦冱水”等句子,诗人捕捉了秋季的自然细节,如霜打的柳枝、结冰的芦苇,这些都增添了景色的深度和层次感。
  • 声音的描绘:诗中提到“凉得吟蝉都少”,暗示着由于天气寒冷,蝉鸣声减少,这反映出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
  • 清溪与炊烟:描述“清溪半绕”和“溪上炊烟,一丝青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朴实。
  • 禅宗意境:“知近禅扉,残钟隐隐出林杪”,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文化的理解和追求,通过提及“禅扉”和“残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静谧安宁的境界。
  1. 诗歌主题
  • 秋天的描绘:诗中对秋天的描绘细致入微,无论是黄叶的飘落、霜打的枝条,还是冷清的田野和溪水,都生动地勾勒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象。
  • 诗人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情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和感慨。这种情感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精细的描绘手法: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观时使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如“瘦柳敧霜”、“清溪半绕”,使得画面更加鲜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含蓄的语言风格: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复杂的情感或观点,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来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间接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1. 历史背景
  • 诗人简介:关锳,清代诗人,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 文学流派:关锳的作品属于古典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研究古典诗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
  1. 诗歌的意义与影响
  • 审美价值:这首诗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审美上的享受,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表达。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锳的《台城路·花坞纪游同蔼卿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然和文化之旅。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