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中孤月自常明,身外浮云屡变更。
欲舍福田纡国计,每谈净理厌诗名。
渡杯只恐鱼龙觉,施食还怜鸟雀争。
天上人间尽调怅,与师惟有证无生。
东禅寺与达公夜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禅寺与达公夜话》是清代诗人释敬安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文风,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修行及世俗纷争的独特见解和感慨。
诗中“定中孤月自常明,身外浮云屡变更”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和物质世界的鲜明对比。月亮虽然在变幻无常的浮云之中依旧保持其恒定的光芒,象征了内心的坚定与宁静。《东禅寺与达公夜话》通过这种对比,传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平静的向往。
“欲舍福田纡国计,每谈净理厌诗名。”这一句揭示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在古代,佛教徒往往将修行视为一种社会责任,致力于利益众生。这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想要放弃俗世的利益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以及经常谈论佛法中的清净道理而厌倦了诗歌创作,展现了他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渡杯祇恐鱼龙觉,施食还怜鸟雀争。”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怀。他担心在渡水时惊动水中的鱼儿和鸟儿(比喻为龙),而在施食时则怜悯鸟儿之间的争斗。这不仅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天上人间尽调怅,与师惟有證无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归宿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身处天界还是人界,都充满了调弄和困惑。但唯有通过修行,才能真正达到证悟生死的境界,即“無生”。这里的“与师惟”可能是指与某位禅师交流后得到的智慧或启示,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强调了个人修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东禅寺与达公夜话》作为释敬安的代表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容,值得读者细细品读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