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 十月二日马上作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帽上积着城市中的风尘,我来到都城的城北。城中正刮着大风,卷起尘土,满城都漠漠一片,人家的楼台隔着尘土,模糊不清。

我仰望飞雁,直到雁影消失在遥远的天空中。天边的山脉一线,云层重重叠叠,要下雪了,这雪花将洒遍大江南北。

介绍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之作。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十月二日骑马出行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丈夫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她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与同代的李清照、欧阳修、黄庭坚并称为“四大才女”。她的词以婉约著称,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全文如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闲看宫沟,绿蒲深处白苹洲。画船来往皆如梦,忽闻水上琵琶声。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首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描绘了女子从秋千上下来后,懒散地整理着纤细的手部。这里的“秋千”是指古代的一种游乐工具,女子在其中来回荡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嬉戏的场景。而“蹴罢”则暗示了女子在玩耍之后休息的状态。

接下来的“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述。这里的“露浓”指的是露水浓重,给人一种清晨的感觉;“花瘦”则是形容花朵娇弱,花瓣轻薄,容易凋谢。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衬托出季节的特点,也烘托出女子的心情。

“闲看宫沟,绿蒲深处白苹洲”则转向了对周围景物的观察。这里的“宫沟”可能指的是皇家园林中的一条小溪,而“绿蒲”和“白苹”则分别指绿色的蒲草和白色的苹草,它们生长在清澈的水面之下,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

最后一句“画船来往皆如梦,忽闻水上琵琶声”则将视线引向了水上的景象。这里的“画船”指的是装饰精美的船只,“来往皆如梦”则表达了作者对船上人物活动的模糊印象,仿佛是一场梦境。而“忽闻水上琵琶声”则是对突然听到的琵琶声的描绘,这声音打破了宁静的环境,给作者带来了一丝惊喜和感动。

整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慨。

注解

点绛唇:词牌名,四十一字,上片三仄韵,下片四仄韵。《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一帽:暗用“侧帽”典。《周书·独孤信传》:“(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吉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本处取其风流自赏意。宋·陈纪《倦寻芳》:“满簪霜雪,一帽尘埃,消几寒食。”红尘:闹市的飞尘。

韦杜:唐代韦氏、杜氏的并称。韦氏居韦曲,杜氏居杜曲,皆在长安城南,世为望族。时称“韦杜”,世人有“城南韦杜,离天尺五”之称。这里指北京城中贵族豪门所集中居住的地方。

“满城”二句:全城的豪门楼台广漠一片,但又互相隔绝。暗示对豪门之间争斗的厌倦。漠漠:形容分布。

目送飞鸿:眺望天边雁影。

景:同“影”,这里指雁影。

关山:关隘和山川。这里指北京郊区的西山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