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 · 姜

蔗棱分畦,芋区连尾,短苗排翠。寒食年年,锄翻白沙地。障风畏日,惯凭仗、芦帘遮蔽。霜醉。秋社登盘,似匀妆红指。
罾头斫鲙,花外持螯,厨娘捣来细。有时斗茗,蟹眼嫩汤沸。最是难忘甚处,第一寻山问水。犯晓烟晨雾,含取最消凉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惜红衣·姜》是清代龚翔麟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惜红衣·姜》的创作者,龚翔麟,是清朝的一位词人。他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清初和中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2. 词作内容:该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姜花的美丽和诗人对它的深情怀念。其中“霜醉”一句,将姜花比作美人的手指,增添了几分温柔和妩媚;“犯晓烟晨雾”则描绘出姜花在清晨被露水覆盖的情景,充满了清新和活力。
  3. 艺术特色:此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生动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它不仅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而且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挖掘来触动读者的内心。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4. 历史背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作者游历湖州时,看到吴兴地区的水晶宫荷花盛丽,以及姜夔自度曲《惜红衣》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文化影响:由于《惜红衣·姜》的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后来的词人和文人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首词的影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和内涵。
  6. 现代解读:在当代,虽然《惜红衣·姜》可能不再像古代那样被频繁引用,但它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变迁。同时,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考自然、生命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方式。

《惜红衣·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