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绿迷烟,残英坠舆。东风不肯留春住。问春尚未到天涯,玉骢只索花边去。
罗袜凝香,红茵沾絮。春归料是春来处。黄鹂强要诉花愁,夕阳催上相思树。
踏莎行 · 送春用刘伯温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送春用刘伯温韵》是明代著名文学家龚鼎孳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被广泛传颂。下面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作者生平: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是明末清初的文人。他在明朝崇祯元年进士及第后,因兵败降清,最终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既有才华横溢之时,亦有身处逆境之痛。
创作背景:《踏莎行·送春用刘伯温韵》的创作背景,与龚鼎孳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明末战乱频繁之际降清,面对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同时,他亦是一位擅长诗词的艺术家,其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作品内容:该词通过描绘春天即将离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乱绿迷烟,残英坠舆”,生动地勾勒了春天的凋零;“东风不肯留春住”,则揭示了自然界无法抗拒的时间更迭。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踏莎行·送春用刘伯温韵》采用了典型的词牌形式,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折射出人生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龚鼎孳的这首《踏莎行·送春用刘伯温韵》,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更因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意义的探讨,成为后世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