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赠徐木千

韦曲城南天尺五,帘底春星。玉笛微停。唱到销魂不忍听。
并肩一刻浓香坐,消受亭亭。花雾蒙冥。莫遣银灯近画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赠徐木千”是一首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创作的词,这首词主要描述了词人身处荒凉海角的梦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往昔汴京繁华景象的回忆和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采桑子·赠徐木千》及其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1. 作品背景
  • 时代背景:朱敦儒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的生活和创作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个人经历:朱敦儒是一位多产的词人,他的词作广泛涉及了战争、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在《采桑子·赠徐木千》中,通过梦境的描述,反映了词人在动荡年代中的心境和情感。
  1. 主题内容
  • 梦境与现实:词人通过梦境回到过去,表达了对往昔汴京繁华景象的怀念。这种通过梦境回到过去的手法,不仅增加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词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 情感表达:在词中,朱敦儒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还通过梦境中的场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这种通过梦境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为词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朱敦儒在《采桑子·赠徐木千》中运用了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鲜明,同时也使得词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增强。
  • 意象运用:词中涉及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玉壶、王摩诘、知章等,这些意象的交织使用,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采桑子·赠徐木千》作为宋代词人的代表作之一,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词中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在动荡年代中的心境和情感,为后人研究宋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 时代反映:通过对词的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采桑子·赠徐木千》不仅是朱敦儒的一首杰出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