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中秋和其年韵

霜新叶老,乍天街涌出、婵娟孤月。乌鹊绕枝栖不定,万里关山一发。荡妇罗帏,征人铁骑,捣练声偏切。瑶阶露冷,流萤纨扇飞歇。
恰遇挥麈雄才,吹笙小史,暂遗烦忧豁。城角射雕沙阵阵,催到临渝早雪。金粟含香,银蟾爱影,玉斧轻折。百年此夜,相逢不醉痴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中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正值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这首词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而且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对《念奴娇·中秋》的进一步介绍:

  1. 艺术特色:《念奴娇·中秋》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造诣。其上片写景,既有实景,又有想象,热情赞咏了月光的美好和月宫的迷人。下片则着重抒情,表达了词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此外,此词在韵律上也堪称一绝,采用了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的押韵方式,使得整首词在朗读时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 历史影响:《念奴娇·中秋》作为中秋节的传统名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仅是苏轼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作,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每逢中秋佳节,这首词总能唤起人们对团圆、和谐以及超脱尘世纷扰的深切情感。

  3. 文化价值:在文化传承方面,《念奴娇·中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学创作,如张元干的《念奴娇·代洛滨次石林韵》等,还成为了人们赏月时吟咏的对象。在中秋节期间,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朋友相聚,人们常常以《念奴娇·中秋》来寄托思念之情,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念奴娇·中秋》不仅在文学领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博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