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先漱玉亭

壁立双芙蓉,正临无底谷。
谁挥修月斧,尽削银河曲。
倒洒万斛珠,翻飞千寻玉。
有龙蟠其下,喧极眠更熟。
纵横题石字,但见莓苔绿。
洗钵注军持,余生此焉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开先漱玉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作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描绘了庐山开先漱玉亭旁的自然景观和幽美意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其文采风流,对后世影响深远,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上,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且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 文学成就:在文学领域,苏轼的成就非凡,其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韵,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句内容:诗中首句“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通过对比高山峻岭之下的阳光炙热与山谷中秋风的萧瑟,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变幻莫测。接着,“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描绘了瀑布从峡谷中撕裂而出,如同两条白色的龙般腾跃而下,形象生动而壮观。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泰山石穿流作比,不仅突出了瀑布的雄伟,也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视觉冲击力。此外,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宏伟又幽静的自然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庐山开先漱玉亭的独特景致和奇妙氛围。
  1. 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谪居黄州,生活状态颇为凄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得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创作出这首描绘庐山开先漱玉亭的杰作。
  • 社会影响:《开先漱玉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接受。诗中的壮美景象和深邃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先漱玉亭》不仅是一首描绘庐山风景的优美诗篇,也是苏轼个人哲学思考与审美情趣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力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对于喜爱文学和自然景观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