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

初日上东南,林亭空宿翳。
草香珠露重,的皪侵衣袂。
唱杳曲池菱,吟余小山桂。
犹闻遗翰墨,但惜沈碑碣。
望古情已深,怀贤感亦系。
由来澹荡人,别作流传计。
翕赩贱原尝,虚徐狎庄惠。
谁陪飞盖游,属和高文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是顾贞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超的成就,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内容、风格和影响都值得深入探讨。具体介绍如下:

  1. 诗歌原文
  • 初日上东南,林亭空宿翳。
  • 草香珠露重,的皪侵衣袂。
  • 唱杳曲池菱,吟馀小山桂。
  • 犹闻遗翰墨,但惜沉碑碣。
  • 望古情已深,怀贤感亦系。
  • 由来澹荡人,别作流传计。
  • 翕赩贱原尝,虚徐狎庄惠。
  • 谁陪飞盖游,属和高文丽。
  1. 诗歌赏析
  • 艺术风格: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秋天早晨登临沧浪亭时所见的自然景色以及内心的感受。整首诗既有宏大的历史感,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沧浪亭周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 象征意义:诗中的“沧浪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诗人通过对这座古亭的描绘,传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初日”、“草香”、“曲池菱”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描绘了景色,也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此外,诗歌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的的皪”(露水打湿衣服)与“珠露”(露水珠状),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1. 背景信息
  • 《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创作于清代,顾贞观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而这首《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则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佳作之一,体现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深厚功底。
  1. 作者介绍
  •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江苏无锡人,是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他出生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顾贞观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诗歌见长。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出他对历史、社会以及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因此在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1. 文化意义
  • 《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取向,也传递了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这首诗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一部充满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顾贞观的才情与才华,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