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烟消暮雨残,洛阳三月倩谁看。
红香暖日流云散,青冢黄昏泣露寒。
竞逐钿钗春未减,暗窥妆镜泪初干。
匆匆何似休归去,回首连天红雨漫。
落花和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落花和韵》是清朝张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诗歌作为抒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张钧的《落花和韵》不仅以其精致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
从历史背景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张钧,字人鉴,号蓉塘,出生于桐城,后任广西归顺州知州。他的生平与仕途都显示了清朝中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倾向于复兴汉文化,提倡儒学和文学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诗歌,往往能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
《落花和韵》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中运用了许多传统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墙头蛱蝶戏经时”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蝴蝶在墙上翩翩起舞,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诗中所体现的情感细腻而真挚。《落花和韵》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留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时光流逝的深刻体悟。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落花和韵》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作为清朝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而且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仍然被传颂。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美学价值,使其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落花和韵》不仅是张钧个人情感表达的产物,更是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还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