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通略彴,遂至纳清亭。
长路怜幽草,崇岩下晓星。
渔榔前浦歇,樵斧远山停。
谁咏《高轩过》,将为驻马听。
西风秋瑟瑟,白雨昼冥冥。
又是新安道,群峰不断青。
纳清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纳清亭》是诗人锡珍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纳清亭》的作者锡珍,字席卿,是一位蒙古旗籍进士,其生平事迹在史料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同治戊辰进士的身份显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才华。锡珍不仅是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位文学家,其作品流传至今,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纳清亭》创作于清代同治年间,诗中的描写不仅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深刻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景象,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诗歌内容:《纳清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时光流转的哲思。诗中“长路怜幽草”等句,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脆弱与美丽的感慨;而“西风秋瑟瑟,白雨昼冥冥”则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郁与孤寂感。
艺术手法:锡珍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纳清亭》中,也贯穿在其其他作品中。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层次分明,情感充沛。
《纳清亭》不仅反映了锡珍作为一位文人墨客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清代末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