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东山

东山何幽深,草木抱奇秀。
古柏动蛟螭,奔湍两崖吼。
敛履入茅丛,石崄步难骤。
盘曲上青空,冷风满怀袖。
柴门望中开,篱疏犬忽逗。
斯须逢一僧,貌古鹤怜瘦。
蓬檐就地形,刳竹通泉溜。
落英走庭隅,池沫鱼吹绉。
磁盂饮菰糜,齿向冰潭漱。
客欢主益恭,无乃过予厚。
主曰岂其然,予心如在疚。
苟不恚粗疏,庶可寡其谬。
玄言互酬咨,妙理绝肤受。
中夜溪鸟飞,天空月当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东山道院》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作,由明代诗人李之世创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之世,号鹤汀,新会东亭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于乡,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归。其工诗善书,间作云林山水,皆清约可爱。
  1. 诗歌原文
    春入寒山渐解冰,风吹檐溜滴层层。
    银蟾未没金乌出,夜坐云岩不炷灯。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春入寒山”等意象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冬日景色的变化。诗中的“风”、“檐溜”、“银蟾”、“金乌”等元素,不仅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而且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 诗句中的“夜坐云岩不炷灯”可能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活追求,即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1. 诗歌背景
  • 《宿东山道院》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之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作为一个生活在明朝的文人,李之世可能曾经历过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
  1. 诗歌艺术手法
  • 该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轻松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风格,即注重言志、情景交融。

《宿东山道院》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活的美好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