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道上

风雨连宵入夜昏,朝来一蹇过郊园。
圯桥水断归村路,新柳烟屯废苑门。
火烧荒原人上冢,鸦啼古庙客销魂。
年年寒食东皋道,傍岸何时结草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莲花池道上》是清朝文学家敦敏创作的一首诗,诗作描绘了作者在清明节时节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风雨连宵入夜昏,朝来一蹇过郊园。圯桥水断归村路,新柳烟屯废苑门。火烧荒原人上冢,鸦啼古庙客销魂。年年寒食东皋道,傍岸何时结草轩?
  2. 诗歌赏析:敦敏的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景象。首句“风雨连宵入夜昏”便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氛围。随后,“朝来一蹇过郊园”描绘了清晨时诗人经过郊野的场景,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接下来的“圯桥水断归村路”,“火烧荒原人上冢”,以及“鸦啼古庙客销魂”等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捕捉,还反映了他对历史遗迹的深情怀念。最后一句“年年寒食东皋道,傍岸何时结草轩?”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一种对于故乡和过往时光的无限思念。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沉思。
  3. 作者简介:敦敏,清朝文学家,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同光体”三大家。他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敦敏的这首《莲花池道上》,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感情,让人读后不禁心生感慨。
  4. 文化背景:莲花池位于四川省奉节城北的卧龙山上,相传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在夔州讲学之处。周敦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被后人尊为“理学鼻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祭祀等活动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对自然的敬畏。敦敏的这首诗恰好捕捉到了清明节这个特殊时刻的美景与哀愁,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5. 艺术特色:《莲花池道上》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而又不失深意的风格。敦敏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又有对历史遗迹的深情缅怀。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眼前的春色,也有历史的回响,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

《莲花池道上》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平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