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说春朝,野风摇曳欺人老。莺啾燕唧耳边新,悔不埋头早。觅取黑甜幽杳。又平林、群鸦闹晓。情恰似、嫠妇孤舟,家山梦绕。
懒去巡檐,隔篱花影知多少。红稀绿暗不禁寒,秀茁墙隅草。欲觉何曾睡觉。旧巢痕、微茫尽扫。杜鹃安在,只有绵蛮,依人飞鸟。
烛影摇红 · 乙丑正月和闰庵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烛影摇红 · 乙丑正月和闰庵韵》是夏孙桐创作的一首词,其作者为清末近现代初的文人秋史。这首词通过描绘冬日景象,表达了词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从文学价值来看,该词体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词坛的特色与成就。词中运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如“烛影摇红”这一词牌名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在艺术表达上,词人巧妙地融合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与历史哲思,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例如,“坐对流光,伴人红萼垂垂老”不仅描绘了冬日的景象,也隐含了词人的感慨与怀旧情绪。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来看,《烛影摇红 · 乙丑正月和闰庵韵》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感情。夏孙桐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他的词作自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时代特色,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从文学技巧上看,《烛影摇红 · 乙丑正月和闰庵韵》在结构布局、用典选择等方面都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比如,词中的意象选择丰富而精准,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来隐喻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加了词的艺术魅力,也让词的主题更加深刻。另外,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元素,这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也使读者在欣赏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思考。
《烛影摇红 · 乙丑正月和闰庵韵》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在艺术表现、历史文化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诗词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