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难诗

反复南疆远,辜恩逆丑狂。
微臣犹有舌,不肯让睢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殉难诗》是宋代诗人张商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宋蜀州新津人。他在宋代的仕途经历了起伏,从进士、通川主簿到开封府推官等职位,再到监察御史里行和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等,最后因为反对蔡京而被贬至亳州。他的文学成就也颇为显著,有《神宗正典》、《无尽居士集》等著作传世。
  1. 诗歌原文
  • 首联:血战保孤城,嗟哉宋老生。
  • 颔联:身甘殉隋难,义不屈唐兵。
  • 颈联:骨已尘埃尽,光犹日月争。
  • 尾联:裴刘等死耳,谁重复谁轻。
  1. 诗歌鉴赏
  • 此诗通过“血战保孤城”开篇,描绘了一幅战争惨烈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在保卫城池时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 “身甘殉隋难”与“义不屈唐兵”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和忠诚,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屈服于敌人的压迫。
  • “骨已尘埃尽”与“光犹日月争”则通过对比生死、荣辱来凸显英雄气概,即使生命消逝,其精神却能永存。
  1. 艺术特色
  • 《殉难诗》作为一首抒情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思想。它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通过对仗和韵脚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1. 历史影响
  • 《殉难诗》不仅是张商英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也是整个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写照。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许多文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1. 文化价值
  • 《殉难诗》作为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文化背景以及文人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其演变过程。
  • 此外,这首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展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殉难诗》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张商英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现了其个人才华和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