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肯教欢意尽?醉醒恹恹,无那忺春困。锦字双行笺别恨,泪珠界破残妆粉。
轻燕受风飞远近,消息谁传,盼断乌衣信。曲几无憀闲自隐,镜奁心事孤鸾鬓。
鹊踏枝 · 对酒肯教欢意尽
介绍
《鹊踏枝·对酒肯教欢意尽》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古典诗词。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词的内容、主题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作者简介
- 王鹏运:清代诗人,字子寿,号半塘,晚号倦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清诗“同光体”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多以婉约见长,尤擅长写景言情。
- 诗词原文
- 锦字双行笺别恨,泪珠界破残妆粉。轻燕受风飞远近,消息谁传,盼断乌衣信。曲几无憀闲自隐,镜奁心事孤鸾鬓。
- 对酒肯教欢意尽?醉醒恹恹,无那忺春困。锦字双行笺别恨,泪珠界破残妆粉。轻燕受风飞远近,消息谁传,盼断乌衣信。曲几无憀闲自隐,镜奁心事孤鸾鬓。
- 诗词主题
- 该词主要描写了抒情主体在春天饮酒时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哀愁。通过对比饮酒后的欢愉与醒来后的空虚,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
-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诗词中使用了“锦字双行笺”,象征着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通过这种象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 意象描绘:通过对“春风”、“轻燕”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但又充满忧伤的氛围。如“轻燕受风飞远近”一句,既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也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飘忽不定。
- 语言风格:词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体现了清代文学的典型特点。
- 文化背景
- 文人雅集:这首词可能是在一个文人雅集中所作,反映了文人聚会时的心境变化和文化氛围。
- 社会环境:此词创作于清朝中期,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历史评价
- 沈义父的评价:沈义父在评论这首词时指出:“结句须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表明作者在结尾处巧妙地运用了景象来加深情感的展现,使作品更加深刻。
- 后世影响: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情感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技巧上,被许多后来的诗人所借鉴。
- 现代意义
- 情感共鸣:现代人可以通过这首词感受到古人对于离别和孤独的情感体验,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共鸣。
- 文学修养:研究并欣赏古代诗词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学术研究
- 文学流派分析:学者们常通过分析特定时期的文学流派来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和发展脉络。
- 词学研究:研究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词牌的发展变迁是词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 比较文学: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
《鹊踏枝·对酒肯教欢意尽》不仅是一首表现离愁别绪的古典诗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人风貌和社会心态。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注解
教:使,让。
恹(yān)恹:萎靡疲乏态。
无那:无奈。
忺(xiān):将欲,又即。
春困:春日使人精神疲倦,给人带来苦恼。 「锦字双行笺别恨」句:用前秦苏蕙织锦回文典。《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竇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迴文旋图诗对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惋。」 笺,即笺,题写。辛稼轩《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词:「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泪珠界破残妆粉」句:意为泪珠流下,打湿脸上残褪的脂粉,划出条条界线。界破,划破。宋子京《蝶恋花·情景》:「泪落胭脂,界破蜂黄浅。」
「轻燕受风飞远近」句:化意杜少陵《春归》句:「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谁传:一作「难传」。 「盼断乌衣信」句:用燕子传书典。《开元天宝遗事·传书燕》:「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书不达。绍兰目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兰长叹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言讫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诺。兰复问曰:『尔若相允,当泊我怀中。』燕遂飞于膝上。兰遂吟诗一首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飞鸣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厅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复飞鸣而去。宗次年归首,出诗视兰。后文士张说传其事,而好事者写之。」乌衣,即燕子。
曲几:即几案、案。古人席地而坐,座旁置案,用以倦时少倚。
无憀(liáo):同「无聊」。
隐:倚靠。
「镜奁(lián)心事孤鸾鬓」句:意謂镜中映出男子的鬓髮。镜奁,即镜匣;孤鸾,喩别离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