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南敬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介绍

林琴南并非“敬师”,而是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的典型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被视为一种美德,林琴南的故事正是这一美德的生动体现。林琴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尤其是关于他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而送米的故事,更是被后人传颂。

林琴南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精神。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立身之本,而教师则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人物。因此,对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林琴南的行为表明,他不仅重视学习,更重视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恩。这种尊师重教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要尊重和感激那些教导我们的人。

林琴南的故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在古代中国,除了儒家经典外,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琴南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情节表达了深厚的人情味和道德观念。这样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对今天的文化传播和社会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林琴南敬师》这篇文言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注解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脩:本指十条乾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

从:跟随。

实:装。

负:背着。

谓:说。

却:推却。

乃:于是

固:本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