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
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琴南:林纾,字以仁,号琴南,晚号畏庐。福建闽县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曾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后辞归故里。孝廉:指举孝廉。孝廉为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文帝时开始,每年察举孝、廉各一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第一名皆称孝廉。孝廉是古代读书人的功名,有“秀才”、“举人”和“贡生”等名。
师贫甚:师家很穷。甚:很,极。
炊不得米:做饭没有米。炊:做饭。不得米:没有米。
亟归:急忙回家。亟:急。
以袜实米:用袜子把米装起来。实:装。
满之:装满。之:指米袋子。
负以致师:背着米袋去拜见老师。致:拜见。
怒,谓其窃:很生气,认为他偷了别人的东西。谓:认为。窃:偷窃。
却弗受:拒绝不接受。却:拒绝。
以告母:告诉母亲。以:介词,用。
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之礼?」:笑着说:“你心里固然善良,但这样做不符合拜师礼节。”若心固善:你心里固然善良。若:你。固:固然,诚然。心:指心意、心思。善:善良。
即呼备:立刻叫仆人准备。备:准备,预备。
赍米一石致之塾:携带一石米去拜见老师。赍:携带,带着。米一石:一石米。
乃受:才接受。乃:才,就。
【赏析】
这首诗写林琴南对老师非常尊敬,老师也很赏识这个孩子,但是林琴南的母亲却不认同老师的这种看法,她认为孩子的做法并不符合拜师的规矩(即所谓的”束脩之礼”),所以最后母子二人在这件事情上产生了分歧,母亲不同意儿子的做法,并告诉他这是不恰当的,林琴南也只好听从母亲的教导,放弃了自己的行为。
诗中主要表达了林琴南对老师深深的敬爱之情以及他对老师行为的质疑,同时也展示了林琴南的孝顺和坚持,以及他与母亲之间关于此事的冲突和理解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复杂看法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