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 等句何如耶?
人间词话 · 第三十八则
译文
咏物的词作,当然以苏轼的《水龙吟》最为工巧,史达祖的《双双燕》排第二。至于姜夔的《暗香》、《疏影》二词,格调虽然很高,但却没有一句能够说中根本,显得不真切,你看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这样的诗句如何呀?
介绍
《人间词话·第三十八则》是王国维在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境界时所发表的观点。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他被誉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十八则》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个概念,用以描述诗词创作中的不同境界。他认为,诗词创作应超越自我,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无我之境”。这种境界下的诗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十八则》中指出,“有我之境”是站在个人角度观察世界,借物抒怀,使事物完全体现出作者的个人色彩。而“无我之境”则是超越自我,从事物本身出发,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这两种境界各有特点,但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通过描绘庭院深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属于“有我之境”。而秦少游的《踏莎行》则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愁绪,属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十八则》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概念,不仅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种美学解读,也为后世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深入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出具有深刻意境和独特韵味的诗词作品。
注解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栏独凭。”
姜夔【暗香】:(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杨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春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