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人间词话 · 第五十五则
译文
《诗经》三百篇、《古诗十九首》,五代、北宋的词,都是无题的。其实并非真的无题,而是词中的旨意,无法用标题进行概括道尽。自《花庵词选》和《草堂诗余》以来,对每一诗词都进行标题,甚至连同古人原本无题的词作也加了标题。这就如同欣赏一幅绝好的山水画,你却明确地告诉观画人说:这是某山某河,能行吗?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但对于才学一般的人来说,很少有能够明白其中道理并且振奋自拔的。
介绍
《人间词话》·第五十五则,是王国维在1908至1909年间所著的一部著作。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批评,同时也展示了王国维深厚的美学思想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王国维通过对传统诗词的“无题”现象的分析,探讨了文学创作中意韵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古代诗歌中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无题”,并不是因为缺乏一个合适的题目来概括其内容,而是由于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超越了简单题目所能捕捉的范围。这种观点揭示了文学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强调了文学表达的自由和多元性。
王国维提出“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体会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和习惯,使得创新变得困难。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观点中文体发展总是从繁盛到衰败的观念。王国维指出,虽然文体的发展可能导致某些体裁的衰退,但这并不妨碍其他体裁的创新与发展。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在文学创作中敢于突破常规,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文学的发展往往是由一种文体的繁荣向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文体转变。例如,四言诗的衰落促使诗人转向七言诗的创作;古诗的衰落又引发了律绝和词的出现。这些变化反映了文学形式的演变和更新,表明文学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王国维的文学观念还体现在他对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重视上。他提倡在文学创作中应追求情感的真实与深度,而不是形式上的刻意追求。他认为,真挚的情感表达是文学的灵魂,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人间词话》·第五十五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王国维对于文学本质、文体变迁、情感表达等核心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论阐述。通过学习这则文献,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国维的文学观,并从中汲取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