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对辱,喜对忧。缱绻对绸缪。吴娃对越女,野马对沙鸥。茶解渴,酒消愁。白眼对苍头。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莘野耕夫闲举耜,磻溪渔父晚垂钩。龙马游河,羲圣因图而画卦;神龟出洛,禹王取法以明畴。
冠对履,舄对裘。院小对庭幽。面墙对膝地,错智对良筹。孤嶂耸,大江流。芳泽对园丘。花潭来越唱,柳屿起吴讴。莺懒燕忙三月雨,蛩摧蝉退一天秋。钟子听琴,荒径入林山寂寂;谪仙捉月,洪涛接岸水悠悠。
鱼对鸟,鸽对鸠。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笠翁对韵 · 下卷 · 十一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笠翁对韵·下卷·十一尤》是清初学者李渔所著的一本诗歌启蒙书籍。此书以对仗工整、内容精炼而著称,是古代文人学子学习汉语诗词对仗技巧的重要工具书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笠翁对韵:下卷·十一尤》,从其背景、内容及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部作品:
- 作者简介
- 清初人物:李渔,字笠翁,号湖西隐士,是清朝初期的文学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多涉猎戏曲和诗歌,尤其以其独到的文言文风格闻名于世。
- 文化贡献:李渔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戏曲理论家,他的许多关于戏剧创作的见解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成书背景
- 时代需求:明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和书籍流通的便利,对对子这种语言艺术形式的需求日益增长。李渔在此时整理《笠翁对韵》,旨在为读者提供学习和练习对仗的技巧与乐趣。
- 教育意义: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李渔的这一举动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 内容简介
- 诗歌内容:李渔的《对韵》中收录了丰富的诗歌对仗,内容涵盖自然景观、人情世态等多个方面。例如,“荣对辱,喜对忧”等诗句,不仅形式对仗,而且内涵丰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
- 文学价值:《对韵》不仅是一部语言学习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和生活状态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对仗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魅力以及古人的生活哲学。
- 历史影响
- 教育意义:《笠翁对韵》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文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材。通过学习和背诵这些对仗,学生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笠翁对韵》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对联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 文化价值
- 传承中华文化:李渔的这部作品不仅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 启发现代创作:在当代,虽然古典文学的形式已有很大变化,但李渔的对仗技巧和诗歌美感依然对现代作家和诗人有所启示,尤其是在追求语言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现代文学创作中。
《笠翁对韵·下卷·十一尤》不仅是一本语言学习工具书,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汉语诗词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笠翁对韵》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和启发。
注解
白眼:三国魏末阮籍能作青、白眼。苍头:以青巾裹头的士卒。《战国策.魏策》:“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 莘野耕夫:《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磻溪渔父:指商代末年的姜尚。
错智:汉晁错多智,人称智囊。良筹:汉初张良借箸筹画政事。钟子听琴:钟子,即钟子期。参见前“高山流水”注释。 谪仙捉月:传说唐李白在采石矶,醉后下江捉月而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