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满江红 · 代北燕南
译文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介绍
《满江红·代北燕南》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作品通过描绘月夜中的塞上景色,表达了游子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 创作背景:《满江红·代北燕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初,纳兰性德身处异乡,远离家乡,面对着辽阔的北方大地和遥远的故乡。他的个人经历与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相契合,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展现,更具有深刻的情感价值。
- 文学形式:《满江红·代北燕南》是一首典型的词牌体作品,以五七言为主,每句之间平仄相对,声韵和谐。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词的传统美学特点,如意境的营造、情感的真挚以及语言的精炼等。
- 主题思想: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纳兰性德用细腻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游子在异地他乡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于亲情的渴望和对故乡的眷念。
- 艺术特色:《满江红·代北燕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湛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明月、胭脂山等自然景观的描述,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欢离合和对家的思念。
- 文化意义:《满江红·代北燕南》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诗词,也是研究清代词坛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
《满江红·代北燕南》不仅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邃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还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值得每一位爱好文学的人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注解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
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在古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丰美,宜为畜牧,是为塞外之宝地。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
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
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匀(yún):抹。
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
红笺(jiān):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浑是:全是。
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语出《晋书·郤洗传》:郤冼以对策上第,拜仪郎。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