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六章 其四

脱身从军向绝域,大食乌号悬两腋。
部中不满五千骑,百战沙场尽辟易。
尉佗系组明光宫,楼兰悬首长安陌。
凯歌入关报天子,始信书生万人敌。
一朝坐失幕府欢,缚下都船对刀笔。
卫青天幸辄有功,李广数奇竟何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歌六章 其四”是清代诗人郁植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描绘了从军战士在沙场百战的艰难与英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郁植: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根据作品风格可推测其为有才华的文人。郁植的作品多以抒发壮志、感慨时事为主,其诗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时代印记。
  1. 诗歌原文
  • 脱身从军向绝域:表达了诗人毅然决然投身军旅的决心。
  • 大食乌号悬两腋:形容士兵武器精良,装备了重型铠甲或盾牌。
  • 部中不满五千骑:说明军队规模不大,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威胁或任务。
  • 百战沙场尽辟易:描述了无数次的战斗经历,使士兵们在战场上变得勇敢无比。
  • 尉佗系组明光宫:可能是对历史上某位重要人物的隐喻,暗指战争胜利的辉煌。
  • 楼兰悬首长安陌:楼兰是古国名,这里可能指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地名,而“悬首”则意味着被悬挂示众。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悲歌六章 其四》通过描述从军战士在战场上的经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英雄主义。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大食乌号悬两腋”,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易于朗读,同时也透露出浓厚的史诗感。
  1. 历史背景
  • 清王朝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背景是在清朝初年,那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阶段,边疆战事频繁,诗人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了这一历史时期。
  • 从军出征:在古代中国,从军是一种荣耀,诗人可能为了保家卫国而选择从军。这种选择往往伴随着牺牲和危险,但也是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
  1. 社会影响
  • 反映时代风貌:作为清初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包括军事力量、社会矛盾以及民族关系等。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悲歌六章 其四》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郁植卓越的艺术才能,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