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六章(丁亥)

悠悠生民,孰不有觉。
孰知固然,孰知生之靡乐。(一章)
孰为大人,蟠物之先,以阐以引,引我生民。(二章)
吁嗟小子,闻道不迟。
造作辨聪,百车文词。
电光暂来,一贫无遗。
不可捉搦,倏既逝而。(三章)
唏其逝矣,不可恃矣。
恃先觉之言,其言明明。
无言不售,无谋不成。
无坚不摧,以蕲西生。(四章)
先觉谁予,西山彻公。
我受之东父,以来报功。
云何报功,余左挈东父,右随慈公。
又挟江子,四人心同,以旅于西邦。(五章)
既至于西,西人浩浩。
余慈母在焉,迎予而劳。
各知其夙,而无忆悼。
遐哉迩哉,孰肯不到,亦惟彻公是报。(六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言六章(丁亥)》是龚自珍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传统礼教与新兴思潮碰撞激烈,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 个人经历:龚自珍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他的家族成员包括他的父亲、叔叔等都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他本人未能如愿以偿。这种家庭背景和个人命运的波折,使得他在创作诗歌时常常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感。
  1. 诗歌主题
  • 忧国忧民:诗中“悠悠生民”表达了诗人对广大民众深深的忧虑;“孰知固然”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渴望。
  • 批判现实:“造作辨聪,百车文词”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虚华不实、追求表面的文化现象。
  • 呼唤变革:“吁嗟小子,闻道不迟”表达了诗人对于变革时机的把握和对于民众觉醒的期盼。
  1. 艺术特色
  • 形式创新:《四言六章(丁亥)》在古典诗歌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四言这种较少见的格式,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朗诵时的韵律美。
  • 语言简练:诗中使用了简练有力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意象深刻: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如“孰为大人”等,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角色和责任的思考。
  1. 文化影响
  • 思想启蒙:这首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它鼓励人们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思考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 文学价值:作为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晚清诗歌的重要文本。
  • 教育影响:这首诗也被广泛引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了学习古典文学和哲学思想的教材之一。
  1. 现代意义
  • 时代共鸣:尽管诗作创作于数百年前,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于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仍然与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共鸣。
  • 文化传承:通过研究和传播这首诗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 精神启迪:诗中所体现的精神力量和对于理想的追求,可以激励现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积极的态度。

《四言六章(丁亥)》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它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