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谣(丁亥)

婆罗门,来西胡。
勇不如宗喀巴,智不如耶苏。
绣衣花帽,白若鹄凫。
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
女儿十五卖金线,归来洗手礼曼殊。
礼曼殊,膜额角。
天见膜额角,地见断牛肉。
地不涌谄药叉,天不降佞罗刹。
曼殊大慈悲、大吉祥,千年大富万年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婆罗门谣》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婆罗门”指的是印度的四种姓之一,代表着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而“勇不如宗喀巴,智不如耶苏”,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人物特质的评价,认为在智慧和勇气方面,都比不上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这种评价虽然看似尖锐,但实际上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从诗歌的风格来看,龚自珍的诗风豪放不羁,充满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宗喀巴和耶稣的智慧与勇气,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品质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从诗歌的象征意义来看,“曼殊”在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名,象征着慈悲和大吉祥。而“天见膜额角”则意味着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正直和纯洁的人格,这是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赞美。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引人深思。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龚自珍的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形象和感人。例如,“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这一诗句,不仅描绘了妻子的美丽外貌,更通过“阴山种”这一概念,暗示了妻子来自一个神秘而高贵的地方,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了神话色彩和浪漫气息。

《婆罗门谣(丁亥)》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龚自珍的思想世界和他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