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程大理 于城西古寺而哭之 其二 (丙戌)

姬刘皆世太史氏,公乃崛起孤根中。
公才什伯古太史,曰邦有献献有宗。
英文钜武郁浩汹,天图地碣森巃嵷。
贱子不文复不达,愧彼后哲称程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祭程大理于城西古寺而哭之》是龚自珍的一首诗,出自《龚自珍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已故亲人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亲情的追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龚自珍生平: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香居士,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清代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被誉为“清季思想革命”的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和政治改革,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其诗作在晚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
  • 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龚自珍晚年,此时他对家族历史和人物记忆犹新,因此借助诗歌来悼念已故的程大理。程大理是龚自珍的族兄,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在诗中,诗人不仅追忆了程大理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自己对家族和亲情的眷恋之情。
  • 艺术成就:龚自珍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一面,也有细腻婉约的表达。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广泛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祭程大理于城西古寺而哭之》以其深情厚意和真挚感人的内容,成为了龚自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诗的第一句“忆昔先皇己未年”回顾了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第二句“家公与公相后先”,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关系。接下来的“家公肃肃公跌宕”,形容了家公的威严与刚毅。“斜街老屋长嬴天”,则是对家乡环境的具体描写,给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感觉。
  • 情感表达:“闺中名德绝天下,鸣琴说诗锵佩瑱。”展现了家中女子才华横溢,以及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最后两句“卅年父执朝士尽,回首髫矿中悁悁”,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1. 艺术手法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传统意象,如山水、家族、历史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的历史文化画卷。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庄重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
  • 修辞技巧:《祭程大理于城西古寺而哭之》在修辞方面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对仗、排比等,使得整首诗歌在结构上严谨有序,情感上起伏跌宕。特别是“三十年父执朝士尽”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价值探讨
  • 家族观念:诗中的家族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观,强调家族内部的联系与和谐。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 历史记忆:通过对程大理的缅怀,龚自珍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更将家族的历史融入诗歌之中。这种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有助于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1. 现代意义与启示
  • 情感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 文化遗产保护:龚自珍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通过对这类诗歌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祭程大理于城西古寺而哭之》作为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