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人来言学使张公重葺二泉书院感赋四首 其一

使者端风教,猗欤彰往心。
应从泗水远,一溯二泉深。
草没尚书宅,风清修竹林。
超然遗像肃,苍翠玉森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到的“里人来言学使张公重葺二泉书院感赋四首 其一”这句话,出自明代李流芳的《题二泉书院图》。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重修二泉书院的感慨。其中,“重葺”指的是修复,而“感赋四首”则表明了作者在这次修缮中的情感体验。

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 李流芳(1573年—1629年),字文长,号南园,江苏泰州人,明代文学家、画家,与董其昌、王时敏、王鉴并称为“明四家”。他擅长山水画和书法,尤以山水画名噪一时。

  • “二泉”指二泉书院,位于今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等人讲学之地,后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讲学之地。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1. 起句:“谁复能留此一丘?”这句表达了一种失落和哀愁的情绪,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保留住这片曾经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

  2. 转折句:“我来欲写古仙踪。”作者来到这里,想要记录下古代文人的足迹和遗迹,表达出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3. 中间两联:“我今重到旧游地,但见苍苔点疏钟。”“我今重到旧游地”,这里表达了作者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的心情,既有怀旧之情,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但见苍苔点疏钟”,描绘了作者所见之景:古老的庭院中,只有稀疏的钟声回荡,衬托出一种空寂之感。

  4. 结尾两句:“谁信人间有二泉?至今苍藓自生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尽管人们可能不相信,但真实的情况是,这里的二泉依然存在,只是被苍苔覆盖着,仿佛时间已经在这里停滞。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古人智慧的钦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