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苔铜井绿,西不菖蒲潭。
芳草迷行屐,梅花覆小庵。
白云疑度涧,香气欲浮岚。
不遇文殊老,牵门上竹蓝。
菖蒲潭访赩山上人不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菖蒲潭访赩山上人不遇》是顾绍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菖蒲潭附近寻找一位隐居的文殊老翁却未果的情景。这首诗作于元朝,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首句“莓苔铜井绿”,用细腻的语言勾勒出铜井边青翠的苔藓,为接下来的诗句奠定了宁静而幽深的基调。紧接着,“西不菖蒲潭”一句,通过“不遇”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那位文殊老翁的期待与追寻,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
第二联“芳草迷行屐”与“梅花覆小庵”,将自然景色与人的行为巧妙结合,展现了菖蒲潭周边的自然美以及文殊老翁简朴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自在。
第三联“白云疑度涧,香气欲浮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景致,白云似乎在涧间徘徊,香气仿佛要飘浮到山岚之上,这种生动的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立体且富有诗意。
尾句“不遇文殊老,牵门上竹蓝”则以简洁有力的笔触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未能遇见那位文殊老翁的遗憾。同时,“牵门上竹蓝”这一形象,也透露出文殊老翁可能隐居在竹林之中,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菖蒲潭访赩山上人不遇》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诗歌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