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东风,萦帘柳絮,霏微弄影临池。
欲倩谁扶,愁痕重上蛾眉。
芳情不道春如雾,傍栏杆、立够多时。
要凭它,流水声中,再续佳期。
沉沉绣幕低垂处,怕惊残午梦,难到辽西。
极目天涯,断肠忍说将离。
梁间细语双双燕,记年来、共惹香泥。
怎而今,只替飞花,远寄相思。
高阳台 杨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杨花》并非季兰韵的作品,而是清代诗人苏穆的作品。《高阳台·杨花》是苏穆在近现代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描绘了作者对杨花的感慨和对春天易逝的无奈。以下是关于此词的介绍:
创作背景:苏穆的《高阳台·杨花》作于近现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多元发展的阶段。苏穆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受到季节更迭、自然景物变化以及个人情感经历的影响。
诗词原文:《高阳台·杨花》原文如下:竟日东风,萦帘柳絮,霏微弄影临池。欲倩谁扶,愁痕重上蛾眉。芳情不道春如雾,傍栏杆、立够多时。要凭它,流水声中,再续佳期。
诗词赏析:苏穆的《高阳台·杨花》通过对杨花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词中“欲倩谁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挽留的无奈;“芳情不道春如雾”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短暂与易逝。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苏穆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高阳台·杨花》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高阳台·杨花》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