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杨士琦联

追思便坐深谈,太息时闻忧国语;
每想退闲高致,伤心忍读泛湖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杨士琦联》是陈方恪创作的一首词副对联,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该联的背景、作者及其意义:

  1. 创作背景
  • 作者陈方恪:陈方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震旦学院毕业,有作品集《殢香馆词》《浩翠楼词》《鸾陂词》等。
  • 创作时间:此联的创作时间为清朝末年,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对于友情与忠诚的珍视。
  1. 内容详解
  • 对联原文:“甚知丈人真,甚愧丈人厚,只今空上左丞诗。”这四句话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对其人格的极高评价。其中“丈人”是对杨士琦的尊称,表达了作者对其人品的钦佩。同时,“空上左丞诗”则暗示了杨士琦的离世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使他只能空怀遗憾地回忆过去。
  • 情感表达:整副对联洋溢着哀婉悲凉的气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杨士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亡友的无尽怀念。这种感情的真挚程度,在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中也较为罕见。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挽杨士琦联》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词的特点,还在内容上展现了近现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其艺术成就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 思想内涵:该联反映了作者对于友情、道德修养和历史责任感的思考。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忠义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挽杨士琦联》采用了典雅而不失朴实的语言,既符合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又能够贴近现代人的情感体验。
  • 结构布局:对联通常要求上下句对称严谨,平仄协调。本联在结构上也做到了严丝合缝,体现了作者在对联创作上的高超技艺。
  1. 后世影响
  • 文学研究:作为近现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挽杨士琦联》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情感共鸣:该联的情感表达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通过对《挽杨士琦联》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文风和情操,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复杂心理。
  • 文化传承: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挽杨士琦联》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价值,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对于当代读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段文字的描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