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端午日作

梦怯魂闲不自怜。
再相逢处合无言。
芳尘咫尺奈何天。
弹指欢娱成隔世,断肠消息又今年。
心知明月更难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端午日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主要描写了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坡公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他在文学、书画、诗词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被后人誉为“文坛巨擘”。
  1. 诗词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 词中意境

  • 节日前的准备:上片描绘了妇女们在端午节到来之前的繁忙准备。她们精心挑选布料,制作五彩丝线的细长彩带,用这些彩带缠绕住玉臂,佩戴着小巧的符咒,以此祈愿健康平安。
  • 节日庆祝活动:下片则展现了妇女们按照民间风俗进行的活动。她们沐浴在芬芳的水中,享受着节日的欢乐和轻松。同时,也不忘用小符挂在自己的发髻上,祈求好运和长寿。
  1.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苏轼巧妙地将节日的准备工作与妇女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节日氛围中的温馨与和谐。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多种意象,如“流香”、“晴川”等,使得整首词的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而祥和的节日之中。
  1. 情感表达
  • 对亲人的思念: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侍妾朝云的深情厚意。尽管他身在惠州,但内心始终牵挂着远方的亲人和爱人。这种深深的情感流露在词句间,让人感受到他对朝云的思念之情。
  • 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苏轼不仅关注节日的准备,更注重节日中的美好时光。他通过描绘妇女们欢快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化背景
  • 民间风俗:《浣溪沙·端午》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深受当时民间风俗的影响。词中提到的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等习俗,都是端午节期间特有的庆祝方式。
  • 文学价值: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宋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和节日庆祝习俗,还体现了宋代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它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浣溪沙·端午日作》不仅是一首描绘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作品,也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佳作。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温馨,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民俗风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