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既澄
苏轼《浣溪沙·端午》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注释: 这首词描写了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通过节日前的各种准备和节日当天的活动,展现了端午节的热闹场面和女性的美丽与活力。上片描绘了端午节日,将开展沐浴芳兰的活动,气氛十分浓郁;下片刻画了她们按照民间风俗,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
诗句解析: 1. “小屏山” - 指的是屏风上的山,可能是诗人所居之地的一角。 2. “有华镫作证,佳会涤愁颜。” - 华灯作为见证,美好的聚会可以驱散忧愁。 3. “软语春秾,幽欢梦怯,谁料丝续芳莲。” - 轻柔的话语充满春天的气息,幽静的喜悦让人在梦中感到害怕,谁能想到这丝线能延续到芳香的莲花上。 4. “尽偎傍低鬟倦黛,回一笑帘外噤啼鹃。” - 她靠在屏风旁,低头整理发髻,露出疲倦的眉毛
【注释】 1. 倦矣吾何住:我已经厌倦了,不知道该住在哪里。 2. 数生平霜兰风絮: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和挫折。 3. 太无依据:没有任何依靠或支撑。 4. 蝼蚁王侯尘梦冷:像蝼蚁一样的小人物,他们的梦想和欲望就像尘埃一样被冷漠对待。 5. 局蹐人天最苦:在人间世界里感到极度的痛苦和不安。 6. 星月外更谁堪语:在星辰之外,又有谁能与我诉说心中的烦恼呢? 7. 衰谢难为茵溷计:衰老和衰落是无法预料的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风入松(词牌名) 注释:这是一首词的题目。 2. 厌厌秋意落空床(起韵,描写秋天的气氛) 注释:形容秋天的寂静与萧索氛围。 3. 憔悴旧潘郎(承上启下,用“潘郎”指代作者自己或昔日的风流倜傥之人) 注释:指昔日那些风流倜傥的男子如今已变得憔悴不堪。 4. 零云缺月飘萧惯(承前启后,描绘秋夜景象) 注释:零散的云彩
【译文】 夹竹桃花盛开,暖和的春梦使人沉醉,红色的花朵簇簇地探出帘外在笑。 美丽的妆饰沉静而含蓄,像新蝉的声音一样萦绕在耳旁。 激发了春天的心绪,更加添饰了多少琼花。 供人凭吊,红花飘落已将旧日的容颜分成一半。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夹竹桃(jiā zhú tái):又名百日红、万年青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羽状分裂,有香气,开白色或粉红色的喇叭形花,花期长。 暖梦娇酣
【注释】 (1)薰炉:用香料熏燃的灯台。向晚:傍晚。灰余烬:余烬,指残烟。 (2)鸾镜:即鸾凤镜,传说中的神鸟,传说中鸾鸟所照之物皆会显影。依徊:徘徊。千万恨:形容怨恨深重。 (3)心如冬日别逾温:比喻心情像冬天一样寒冷,而离别之情却更甚于冬天的寒冷。逾温,超过温度。 (4)泪似秋霖霏不尽:比喻眼泪像秋天的雨一样绵绵不绝。霏,形容雨丝纷纷落下的样子。 (5)今宵有梦须难稳:今夜如果能够做梦
【注释】 辛酉: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元宵:指元宵节。亚鹤召宴:南宋时,官员们常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宴饮作乐,以助春兴。 【赏析】 《浣溪沙·辛酉元宵后三日亚鹤召宴》是一首描写宋代元宵节宴会上的情景的词。上阕写席上之景与情;下阕写席间酒酣人醉之态,以及诗人自己对这种欢庆气氛的感受。全词通过描绘节日的喜庆景象和宴会上的欢歌笑语,表现了人们欢乐的心情和生活的热情。
【注释】: 了了:明白。 年时月:即“年年月”。 画秋心:指秋天的景色,如画一般。 雾明星淡:雾蒙蒙的星星,淡淡的月光。 夜光如雪:月亮像积雪一样明亮。 落抱圭琼天咫尺:抱着玉圭和琼台在天上只有咫尺之远。 初信人间清绝:最初相信人间如此清明洁净。 休便向、圆时伤缺:不要对着满月的时候伤感。 叱诧风云良已倦,倚清凉、须胜嘶尘热:叱咤风云已经厌倦了,要依靠清凉爽口的东西来抵御酷暑。 依薄酒,酹佳节
西子妆 为友人题女伶刘昭容嫦娥奔月像 麟带黏云,蝉鬟约雾,玉宇微茫春暖。 明妆淡月认飞魂,试霓裳怨歌应倦。 婵娟再转。 已昨夜星辰梦断。 翠颦深,恨笑啼圆缺,迷离箫管。 赏析:此诗是作者为友人题画的一首绝句。上片写画中女子的美貌。“麟带黏云,蝉鬟约雾”二句形容其服饰飘渺如雾,与云相接,形象生动。“明妆淡月认飞魂”则描绘了画中女子淡淡的妆容下,隐约可见她那轻盈的倩影
【注释】 清夜:指深夜。 断鸿零雁:形容书信中断,音信全无。 高阳台:词牌名。 南国缄魂:指在南方的故土上,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东洲诀梦:指别离故乡后,与家乡断绝了一切联系。 灰心:心灰意冷。 蛾眉:女子的眉毛。这里比喻才女。 遁寒山:隐于深山。 憔悴:形容瘦弱而面容憔悴。 朱颜:指红润的脸色,即青春。 冥冥:渺茫。 仙山:指神话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 怨雾愁云:忧愁怨恨的云雾。 孤鸿:孤独的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