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戈克腾木感怀

举世谁堪借箸谋,年来懒上仲宣楼。
地无草木春何在,野有旌旗夜不收。
民隐尚期循吏恤,边才还待庙堂求。
纶扉更作狂澜障,极目东南万里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戈克腾木感怀》是清代诗人严金清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严金清(1837—1909),字紫卿,江苏无锡人,有《严廉访遗稿》传世。
  • 严金清曾任浙江温州通判、台湾淡水同知等职,在新疆和陕西等地也有任职经历。
  1. 诗歌原文
    举世谁堪借箸谋,年来懒上仲宣楼。地无草木春何在,野有旌旗夜不收。民隐尚期循吏恤,边才还待庙堂求。纶扉更作狂澜障,极目东南万里愁。

  2. 诗意解析

  • 世难借箸谋: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力感,认为国家大事难以通过简单的建议来解决。
  • 懒上仲宣楼:意指诗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再积极参与朝廷事务,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
  • 地无草木春何在: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消失的哀叹。
  • 民隐尚期循吏恤:强调了政府应当关注民生疾苦,寻求能够解决百姓疾苦的人才。
  • 纶扉更作狂澜障:意味着官场中的混乱和动荡,使得国家更加困难。
  • 极目东南万里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和不安。
  1. 创作背景
  • 《经戈克腾木感怀》创作于清朝同治年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与诗人的个人感慨。
  •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严金清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历史影响
  • 严金清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他的诗歌在文学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其对后世诗人的创作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 他的诗歌反映了清代末年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经戈克腾木感怀》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感慨,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