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卸征鞍薄暮填,洛阳城郭万家烟。
曾经沧海方知险,看得名山亦有缘。
铁骑传边兵未息,铜驼遗巷客犹眠。
酒阑欲觅还乡梦,梦到江南第二泉。
登洛阳城望中岳嵩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洛阳城望中岳嵩山》是清代严金清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洛阳城郭的美丽景象和他对中岳嵩山的深情向往。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严金清,字紫卿,清江苏无锡人。同治年间入左宗棠幕,曾办理税务及营务。后参与镇压甘肃回民反抗。历任浙江温州通判、台湾淡水同知、新疆迪化知州、陕西延榆绥道等职。有《严廉访遗稿》。
创作背景:《登洛阳城望中岳嵩山》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在诗人离开官场,暂卸征鞍,于薄暮时分登高望远之际。此时,洛阳城郭万家烟起,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名山的向往。
诗歌原文:暂卸征鞍薄暮填,洛阳城郭万家烟。曾经沧海方知险,看得名山亦有缘。铁骑传边兵未息,铜驼遗巷客犹眠。酒阑欲觅还乡梦,梦到江南第二泉。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诗人通过对洛阳城郭和中岳嵩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其中,“曾经沧海方知险,看得名山亦有缘”两句,更是道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诗歌影响:《登洛阳城望中岳嵩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被广泛流传于后世,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登洛阳城望中岳嵩山》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