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宿柴河堡

百里平沙路正长,斜阳衰草两茫茫。
天山白积千年雪,塞柳黄经一夜霜。
画角声高边月起,雕旗影乱朔风狂。
倦身下马投茅店,孤枕寒灯梦故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宿柴河堡》是清代诗人严金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 百里平沙路正长,斜阳衰草两茫茫。 描述了一幅辽阔而凄凉的画面,道路漫长无边,夕阳西下时,衰草萋萋,显得空旷而迷茫。
  • 天山白积千年雪,塞柳黄经一夜霜。 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独特美,描绘了天山之巅的白雪和塞外柳树的秋色,时间在这里似乎静止了。
  • 画角声高边月起,雕旗影乱朔风狂。 通过声音与光影的描述,营造出边疆夜晚的紧张与动荡气氛,体现了边关的壮阔与苍凉。
  • 倦身下马投茅店,孤枕寒灯梦故乡。 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通过投宿小店、夜不能寐的场景,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暮宿柴河堡》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疆的自然风貌和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境界。诗中的“千里平沙”、“千载积雪”等意象,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也让人深思历史的长河与自然的恒常。
  • 情感丰富:诗中的“倦身”、“孤枕”、“寒灯”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辛酸。同时,通过对故乡的思念,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严金清,字子章,清代诗人,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于世。
  • 创作时期:《暮宿柴河堡》创作于清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注重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严金清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如“百里平沙路正长,斜阳衰草两茫茫”,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边疆风光图。
  • 意象生动:严金清善于运用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如“天山白积千年雪,塞柳黄经一夜霜”通过具体的物象,展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和生命的无常感。
  1. 文化意义
  • 边疆文化的反映:《暮宿柴河堡》不仅是对边疆生活的一种描绘,更是对边疆文化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边疆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边疆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定和民族和谐的重视。
  • 历史价值的传承: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暮宿柴河堡》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暮宿柴河堡》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