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托克逊夜抵苏巴什沟

柴关深锁客,野火远连天。
夷险山高下,炎凉马后前。
夜明车识路,水苦舌知泉。
末更能忧国,筹边饷在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托克逊夜抵苏巴什沟》是清代诗人严金清创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从托克逊到苏巴什沟的旅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事务的关注和忧虑之情。以下是对该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柴关深锁客,野火远连天。
    夷险山高下,炎凉马后前。
    夜明车识路,水苦舌知泉。
    末更能忧国,筹边饷在先。

  2. 诗歌译文
    在深深的山海关内,我像是被囚禁的旅人;远方的野火与天空连为一体,映照出无尽的荒凉。山势崎岖,高低不平,马儿在前方奔跑,仿佛在寻找一条出路。夜幕降临时,车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而河水虽苦涩,却能让人感受到泉水的清凉。最终的目标,是为国家担忧,为边疆的防务做好准备工作。

  3. 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思想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在边疆的孤独感受,还反映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挑战。同时,通过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野火”象征着国家的不安定因素,“水苦”则暗示了边防工作的艰难困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由托克逊夜抵苏巴什沟》不仅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独特风貌以及诗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边疆生活和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