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武襄大猷

戚家军,戚家军,军声恫贼呵风云。
猫峒安南盗间起,海氛甚恶无时已。
其来如雨去如风,灭于西者生于东。
东西大小数百战,公也水陆多奇功。
枋国何人抑不叙,幕府攘之自为计。
血肉淋漓换得来,弃置空虚无用地。
偶一失律群叫呶,三予三夺如儿戏。
君门万里臣何言,新鬼故鬼声烦冤。
甲裳一卸剑舞罢,滴露研朱读易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俞武襄大猷》是清代诗人严遂成创作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俞大猷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是中国明朝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家和抗倭名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尤其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他的“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俞大猷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中武进士,随后历任守卫金门、同安一带的百户、参将、总兵、都督、同知等职,转战江苏、福建、广东和山西大同等地,历经47年的戎马生涯,最终因多次受贬责而沦为囚徒,并在晚年三次曾上疏请求告老还乡。这种坎坷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俞大猷个人的坚韧不拔,也反映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决心。

从作品本身来看,《俞武襄大猷》作为一首反映俞大猷生平的诗歌,其创作背景和目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严遂成通过这首诗不仅是为了赞颂俞大猷的功绩,也是试图通过对俞大猷事迹的记述,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英雄的尊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雍正二年(1724),严遂成在科举及第后,被推荐参与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未果,之后担任了雄州知州。这一背景为《俞武襄大猷》的创作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从文学角度来看,《俞武襄大猷》,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严遂成的诗歌造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严遂成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猫峒安南盗间起”,通过描绘战争场面来表达对俞大猷军事才能的赞美。此外,诗中也不乏对俞大猷人生经历的感慨和思考,如“君门万里臣何言,新鬼故鬼声烦冤”这一句,表达了对俞大猷生前遭受的非议和死后名声的复杂情感。

从俞大猷的历史影响来看,他的一生是对忠诚与勇敢的最好诠释。尽管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争议,但他的军事成就和对抗倭寇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俞武襄大猷》作为一首纪念诗,不仅仅是对俞大猷本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英雄气概的一种传扬。它激发了后人对于英雄的敬仰,也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俞武襄大猷》不仅是一首赞颂民族英雄俞大猷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俞大猷的伟大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思考英雄主义的窗口,让人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传承和发扬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