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堂与同年蒋艮山守夜有感

城头角止鼓停挝,仿佛三条烛影斜。
虚壑阴风啼怪鸟,空堂残月照寒花。
眼光于我复谁在,峰距若人敢尔邪。
垂老弟兄缘底事,今宵沦落共天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杏花堂与同年蒋艮山守夜有感》是清代诗人严遂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细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姓名:严遂成(1694―?),字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
  • 生平:严遂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并称为“浙西六家”之一。他在乾隆元年(1736)举荐后多次获得博学鸿词的举荐。
  1. 诗歌原文
  • 城头角止鼓停挝,彷佛三条烛影斜。
  • 虚壑阴风啼怪鸟,空堂残月照寒花。
  • 眼光于我复谁在,峰距若人敢尔邪。
  • 垂老弟兄缘底事,今宵沦落共天涯。
  1. 诗歌内容解读
  • 意象与情感:诗中“城头角止鼓停挝”描绘了深夜时分的场景,静谧而又带有一丝凄凉之感;“彷佛三条烛影斜”则用蜡烛摇曳的影子比喻夜色中的朦胧,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自然景物与心境的融合:“虚壑阴风啼怪鸟”和“空堂残月照寒花”两句将自然界的景致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 哲理性的思考:最后两句“眼光于我复谁在,峰距若人敢尔邪”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友情的深沉思考,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

《杏花堂与同年蒋艮山守夜有感》不仅体现了严遂成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刻反思。这首诗作是研究清代诗歌艺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文献,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