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学士孝孺 其一

儒生手不管兵权,何苦陈筹帝座前。
反间书留围饷道,受降幡竖阻烧船。
薛嵓闻贿言难信,武胜行诛斗转坚。
马渡长江犹赐敕,赦王无罪速归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方学士孝孺 其一》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一首诗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浙江宁海人。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还是明朝官员,曾担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等重要职务。

诗的全文如下:

东市麻衣弟子从,一章诗就一身终。
知人不负姚恭靖,卖国偏饶李景隆。
正学无庐传蜀道,归宗有录采吴风。
秦淮河水凄迷绿,二女魂流血泪红。

这首诗反映了方孝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首句“东市麻衣弟子从”描绘了一幅混乱的场景,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的不满和担忧。第二句“一章诗就一身终”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第三句“知人不负姚恭靖”暗指明初忠臣,其被冤杀之事,反映了他对正直之士遭受不公命运的痛心疾首。第四句“卖国偏饶李景隆”则揭示了燕王朱棣篡位过程中,某些权臣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第五至七句分别提到了“正学”、“归宗”、“秦淮河”和“二女”,这些元素可能代表了方孝孺个人的情感寄托和文化理念,也反映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及对于亡国之痛的哀思。

方孝孺作为明朝的一位重臣,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也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篇章。

《方学士孝孺 其一》是方孝孺以其深邃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的佳作,它不仅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方孝孺这位伟大人物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韵味以及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