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怀览民弟

黯黯登临日,萧萧风雨来。
愁心驰冀北,极目望金台。
游子悲摇落,穷途哭草莱。
鲛人珠的皪,荆客玉摧颓。
造物殊无意,乾坤弃不材。
浮名消岁月,事业等尘埃。
踯躅燕山道,徘徊易水隈。
黄金知已罄,白发定相催。
迢递三千里,凄凉九日杯。
壮心虽未掷,落魄实堪哀。
对菊应多恨,悲秋赋必裁。
亲知多不遇,襟抱有谁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怀览民弟》是一首出自清代的古诗,由严勋创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感和心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严勋(1659年—?),字素庵,一字东璧,号东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诗人。他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等职,著有《东园诗集》等多部文学作品。
  • 在清朝文人中,严勋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受到赞誉。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九日怀览民弟》原文如下:黯黯登临日,萧萧风雨来。愁心驰冀北,极目望金台。游子悲摇落,穷途哭草莱。鲛人珠的皪,荆客玉摧颓。造物殊无意,乾坤弃不材。浮名消岁月,事业等尘埃。踯躅燕山道,徘徊易水隈。黄金知已罄,白发定相催。迢递三千…。
  2. 诗句赏析
  • 黯黯登临日:“黯黯”形容天色阴沉,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登临”则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 萧萧风雨来:“萧萧”形容风声凄凉,增添了一层凄凉的氛围;“风雨来”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困难或挑战。
  • 愁心驰冀北:“愁心”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不安;“驰冀北”则意味着心中的忧虑如同奔马一样难以平息。
  • 极目望金台:“极目”表示极尽目力远眺;“望金台”则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期盼。
  • 游子悲摇落:“游子”指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悲摇落”则表达了游子的伤感和无奈。
  • 穷途哭草莱:“穷途”表示无路可走的境地;“哭草莱”则表达了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 造物殊无意:“造物”指的是大自然或命运;“殊无意”表示大自然或命运与人类意志相反,没有人能掌控这一切。
  • 乾坤弃不材:“乾坤”指天地;“弃不材”表示被遗弃不用的材料,这里暗示了诗人的才华被世人忽视或不被认可。
  • 浮名消岁月:“浮名”指虚名;“消岁月”表示虚名无法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 事业等尘埃:“事业”指所从事的工作;“等尘埃”表示所从事的事业最终会被遗忘或消失。
  • 踯躅燕山道:“踯躅”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燕山道”则指的是行走的路线或道路。
  • 徘徊易水隈:“徘徊”表示来回走动;“易水隈”则是指易水河边的弯曲地带。
  • 黄金知已罄:“黄金”指财富和资源;“知已罄”表示这些资源已经用尽或枯竭。
  • 白发定相催:“白发”表示年老或衰老;“相催”表示时间不断推移,催促着人们变老。
  1. 作品背景
  • 《九日怀览民弟》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许多文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严勋也不例外。然而,现实的压力和个人的追求使得他感到十分迷茫和无助。
  • 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1. 思想内涵
  • 《九日怀览民弟》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诗中的“造物殊无意”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困惑;“乾坤弃不材”则揭示了作者对于才华被埋没的无奈和哀叹。
  • 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1. 审美体验
  • 《九日怀览民弟》不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一种审美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 诗中的意象、语言和韵律都充满了美感。例如,“游子悲摇落”中的“摇落”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而“极目望金台”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九日怀览民弟》不仅仅是一首诗作,它还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情感的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探讨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观念,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