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莫疑

人生患不悟,既悟苦犹疑。
好声莫好色,好色死之机。
好酒莫好利,好利祸之资。
作诗颇自适,切忌在伤时。
著书亦可乐,无识莫强为。
古来闻达士,劳苦瘁四肢。
策足据要津,履险无坦夷。
所得仅毫末,所失万有奇。
不见邯郸道,黄粱一梦痴。
华亭与上蔡,失足更可悲。
功名留竹帛,如鸟过目而。
寄语青云人,一失莫可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悟莫疑》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独到见解。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这首诗:

  1. 诗歌主题
  • 人生觉悟: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人生的深刻感悟,即人生的最大困扰在于对事物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这种困惑源于人们往往无法达到真正的觉悟状态。
  • 智慧选择:诗中通过列举多种生活选择时应该避免的不良后果,如过分追求声色之乐可能导致死亡、过度追求利益可能引发祸害等,提示读者在选择行为时应有明智的判断。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好色死之机”、“好利祸之资”等意象,形象地揭示了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警示作用。
  • 对比强调:王安石通过将禅伯与仙翁、灵骨与赤松、莲华世界与楮叶工夫等进行对比,强调了内心修为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理解和顺应。
  1. 哲学思想
  • 认识论:诗中提到“人生患不悟,既悟苦犹疑”反映了作者对认识论的重视,强调人应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 道德观:通过对“好声莫好色,好色死之机”等诗句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安石倡导的道德观念,即人们应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避免因欲望而陷入困境。
  1. 社会意义
  • 警世功能:《悟莫疑》具有强烈的警世功能,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灾难。
  • 历史影响:作为北宋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悟莫疑》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王安石思想和文学贡献的重要文献。
  1. 审美价值
  • 语言精炼:《悟莫疑》的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意,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显示出诗人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
  • 意境深远:整首诗歌构建了一个深邃的审美空间,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哲理的思考,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美感。
  1. 文化传承
  •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悟莫疑》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背景的重要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学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引导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有更明智的选择,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悟莫疑》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它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理智和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可能性。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对于生活的正确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