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悔庵之河南

病肺无能问酒杯,闻君南下意悠哉。
燕台秋雨连山急,淮海孤帆向日开。
畚锸十年劳补筑,节宣千里救凶灾。
平江胜事非难继,八月涛声漫溯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悔庵之河南》是明朝李攀龙的作品,作品通过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紧张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杨悔庵赴任河南的深情厚意。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李攀龙(明山东历城人,字于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并称“五子”,又益以吴国伦、徐中行称“后七子”,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魁首,操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他嗜诗歌,厌训诂之学,日读古书,里人目为狂生。
  2. 创作背景:李攀龙生活在明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于是他决定写这首诗表达对杨悔庵赴任河南的期望和祝福。
  3. 主题内容:诗中主要描述了杨悔庵南下河南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期待。诗中写到“边众休南牧,朝廷议北征。幄中新授律,天下大徵兵。”,这些描写展现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氛围。同时,“黄金秋突兀,白羽日纵横”两句则描绘了黄河两岸的壮丽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4. 艺术特色:此诗在语言运用上,富有画面感和音乐美,如“黄金秋突兀,白羽日纵横”等句,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李攀龙擅长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诗句,这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将军邀剧孟”,既点明了杨悔庵的身份,又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5. 历史意义:《送杨悔庵之河南》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也是李攀龙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研究明朝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送杨悔庵之河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还是明朝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李攀龙的文学才华及其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