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传二首 其二

汉家天子好文词,杨厉铺张乃得之。
迎得申公偏尚简,虚他臧绾上言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儒林传二首 其二》是清朝缪烜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汉家天子好文词的讽刺和对杨厉、申公等人的批判。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汉代儒学的传播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与反思。诗中的“汉家天子”暗指汉代皇帝对文化的重视,而“杨厉铺张”则反映了当时儒学传播过程中的过分夸张与浮夸。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背景
  • 时间:诗作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文化环境与之前或之后都有所不同,但基本继承了前代的文学传统。
  • 作者:诗的作者是缪烜,一个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态度。
  1. 诗歌主题
  • 儒学传播:诗中通过描述汉武帝时期的儒学传播,展示了儒学如何从汉朝开始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诗中提到的“杨厉铺张乃得之”,可能是指杨喜(杨厉)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推广儒学,不惜铺张其事,使得儒学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 政治批评:诗中还涉及了对某些官员的批评,如“虚他臧绾上言师”,可能指的是那些不务实学、只知空谈政治的人。
  1. 诗歌风格
  • 形式特点:缪烜的诗歌风格通常被认为是典雅且注重修辞,这与他的时代背景和个人修养密切相关。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细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读儒林传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汉代儒学传播和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责任感的深刻认识。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相关推荐